今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這一天對整個華夏民族都是刻骨銘心的痛苦恥辱。七十七年前,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的暴行,之后的幾年時間日軍的鐵蹄幾乎席卷蹂躪了整個亞洲,新加坡也不例外。在新加坡輝煌的歷史中,二戰中被日本占領的那段時期是最為暗淡的一頁。中國受侵略的那段歷史,相信包括新加坡留學生在內的所有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帶大家了解下多數國人不甚了解的日占時期的新加坡:
新加坡緊扼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是為亞洲的門戶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另外新加坡作為當時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人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實現軸心國在東南亞戰局的整體戰略規劃。
另一方面,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也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就曾發動了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當時的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拿下新加坡等于斬斷一根向中國輸血的強筋血管。對在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上已陷入僵局的日本而言,實在沒有理由不去侵占新加坡。
遺憾的是,當時主導新加坡的英國人一直以為新加坡固若金湯,而疏于防備。但在1941年12月8日的早上,新加坡遭到日本炸彈的轟擊,同時日本軍隊開始從馬來亞向這個小島進發。1942年2月,日軍穿過柔佛海峽進入新加坡,與措手不及的英軍進行了激烈的交火。最后英軍不敵日軍,新加坡落入日本人手中。
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1942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后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占領3年半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
為了安撫二戰冤死的亡靈,新加坡和平紀念碑于1967年落成,矗立在美芝路。此后,新加坡每年的2月15日都要在紀念碑旁舉行悼念和祭祀活動,以緬懷在二戰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新加坡大屠殺)。新加坡舉辦悼念活動緬懷二戰中死難的人民(12張)紀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占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于此,并樹豐碑永志悲痛。”
又是一年七七之際,新加坡留學生們在與新加坡本地人民緬懷逝者、譴責侵略者罪行之時也要更加背負起赴新留學的職責——學有所成,為將來能夠守護自己、家人乃至于民族、國家積攢足夠的學識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