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新加坡紅樹林生態命運堪憂,對飛來新加坡及本區域的候鳥的覓食和棲息環境,也可能會造成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家兩年多前在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展開地面高度監測,發現安裝在紅樹林及泥沼地帶的八個地面高度監測系統當中,多數監測點的地面高度稍微沉降后又恢復,整體變化不大。
負責這項研究的國大地理系助理教授丹·弗萊斯(Dan Friess)日前在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舉行的“保護潮汐間地帶國際研討會”上分享初步調查發現時透露,少數監測點發現有稍微地面下沉的現象。但弗萊斯受訪時強調,紅樹林是一種多變的生態環境,相同的監測點的地面即使稍微下降,過后又會上升,因此目前很難憑這些監測數據對紅樹林的存亡下定論,“接下來,我每六個月將收集測量數據,預計10年后才能從大量數據中更清楚了解到紅樹林的變化。”
這項研究采用套桿形地面高程監測系統(Rod Surface Elevation Table System,簡稱rSETs),來測量地面高度的變化?茖W家將一根鐵桿鉆進紅樹林的土壤內,直至觸碰地底巖石層,然后在土壤表面安裝丈量手臂等。監測系統安裝后不再移動,科學家會定期回到原地,通過丈量手臂上安裝的探測針接觸泥土表面的距離,測定地面高度變化。
這是一種源自美國的監測方法,新加坡是東南亞率先采用這個測量法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