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指出,目前正在11所小學和八所中學,展開一項名為“Code For Fun”的試驗計劃,日后也將把計劃推展到更多學府。學生將通過有趣的方式接觸程序設計和計算,以此培養和發展科技專才。
政府希望培養國人成為未來的科技專才,教育部目前在一些小學和中學展開試驗計劃,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方式學習簡單的編碼和電腦程序編寫。
擬議中的資訊通信媒體發展總藍圖將為我國2016年至2025年的資訊通信和媒體業發展設定方向。其中,有一項今年3月公布的“CODE@SG”計劃,就以小學至高中生為對象,希望鼓勵他們學習電腦編碼(coding)和“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等,借此啟發下一代國人對科技和數碼媒體的興趣,培養未來的科技專才,發展成我國的優勢。
計算思維指的是利用電腦科學的基礎概念來解決復雜的問題,通過有系統的分析找出解決方案,而學習編寫電腦程序和編碼是建立計算思維的基礎。
總藍圖指導委員會建議先以增益活動(Enrichment Programme)的方式推出這類課程,之后可能像英國等國家一樣,把這類課程納入正規課程當中。
教育部受詢時表示支持資信局推動的“CODE@SG”。
發言人指出,目前正在11所小學和八所中學,展開一項名為“Code For Fun”的試驗計劃,日后也將把計劃推展到更多學府。
將觀察外國發展若有需要將檢討
在計劃下,高年級的小學生和低年級的中學生,將通過有趣的方式接觸程序設計(programming)和計算(computing)。教育部希望能通過計劃啟發學生的興趣,并提高他們這方面知識,以此培養和發展科技專才。
發言人說,目前并沒有計劃把“計算”課程列為小學生必修的考試科目。教育部將繼續觀察其它國家的相關發展,若有需要將進行檢討。
至于中學生,他們目前可以主修或選修“電腦應用”課程(Computer Applications)及計算機課程(Computer Studies),初級學院學生則可選擇“計算”為H2(主修)科目。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李偉上副教授認為,學習“計算思維”可能是一種挑戰,但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一些有助于培養“計算思維”的工具,如“Scratch”等。這類軟件工具不但富有教育意義,而且非常有趣,就連小學生也能輕松上手。
李教授還引述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曾說的一句話“電腦就像一輛讓我們的心靈使用的腳踏車”,他也指出:“電腦是一個很厲害的工具,可以放大我們思想的力量。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新加坡人能用得上腳踏車,不單是只會步行,而這不只局限于科學和科技這個領域。當然,學習騎腳踏車也是一項挑戰,所以我們應該善用一些工具作為輔助!
去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為4.1%,資訊通信、媒體與設計業的增長率則高達5.7%。
在家也能自學電腦編碼
38歲的家庭主婦林煉思與牧師丈夫洪清隆(41歲)育有四名子女,并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
除了基本的英文、中文和數學外,林煉思還特別教導孩子與電腦程序相關的知識。
她認為,學習編寫電腦程序其實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地融會貫通各個科目。
“他們需要懂得拼寫文字,才能理解游戲的指示,以及構想游戲的主軸故事。通過編寫程序也可以理解正確的邏輯,例如游戲主角需要先完成哪些動作,才能引發相關的后果。孩子在繪制游戲主角時,也需要發揮藝術感,為游戲配樂時則可以啟發音樂細胞!
林煉思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念書時,曾特意選修電腦單元,因為她想了解編寫電腦軟件背后的思維。
她坦言,通過游戲方式教育孩子的一大弊病是如何確保孩子不會上癮。因此,她除了規定孩子只能使用電腦進行學習,并設下指定目標外,也會密切留意孩子的舉動,不讓他們玩上癮。
去年,林煉思的大兒子洪擇磊(8歲)和二兒子洪擇明(6歲)都參加了由資信局和資訊科技標準委員會聯辦的“code::XtremeApps::”電腦程序編寫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