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方法,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所以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以德育為主的,新加坡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跟中國相比,新加坡作為亞洲的教育強國,道德教育又有其獨到之處。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以新加坡學校的“思想品德”教材為例帶大家了解下新加坡德育的獨到之處。
根據共同價值觀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頒布了《公民道德教育大綱》,規定所有中小學都必須按照大綱進行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和人才培養。中學階段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善良性情,使之具有強健的體魄,優良的生活習慣;使學生具有愛國愛民的意識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中堅力量。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教育部特別編寫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名曰《公民與道德教育》。在該套教材中,每個年級的學習內容包括6個范疇,分別闡述課程標準中所列明的各種主題;每一個范疇又劃分為若干單元。
該套教材的編排與我國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課本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翻開國內的課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斥著整個頁面,給人一種呆板、凝重之感。與之相反的是,當你翻閱新加坡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本時,看到的更多是配圖和大幅的空白頁面。
明明是教材為何沒有具體內容?難道要學生自己填寫不成?
的確如此,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學三年級上學期的個章節“終身學習與我”。課文的一開頭就讓學生思考終身學習的含義,并將自己所想到的填寫在課本空白處;接著的第二個活動,就是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中發生的變化,自己是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的,結果又是如何等;末尾部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設計自己終身學習的目標和計劃。這種看似簡單的活動,卻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
除了編排格式方面的差異之外,教材重點也讓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比方說,中學一年級上學期的課程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個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關愛家庭。這些內容在我國的教材里是鮮為人見的。
《公民與道德教育》讀本宣揚的不是勤勞樸實、見義勇為的大道理,而是鼓勵學生修身養性,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好公民。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它強調的道德教育,不是僅僅著重于價值觀導向的統一性和絕對性,而是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和主體性發散思維,并教人學會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國內的教材一向是直接向學生灌輸正直、誠實等絕對不會錯的大道理,未免有些刻板呆滯了,而空洞的理論教導下,又能有多少學生可以做到身體力行呢?相互印證下,新加坡“思德”教材引導啟發為主的教學性質更易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