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將在今年底設立東南亞次聲波探測站,希望能更即時地探測到周圍火山爆發的相關信息,讓政府更快速地采取應對措施,保障公眾的健康。
南大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助理教授泰生(Benoit Taisne)指出:“全球約有60個次聲波(Infrasound)探測站,但東南亞一帶目前并沒有這類次聲波探測站,最靠近的位于澳大利亞附近。
“這個次聲波探測站可通過次聲波探測到哪個火山爆發、什么時候噴發、其規模及時長等。新加坡位處周圍上百個火山的正中央,若能有這么一個探測站,我們將可在這一帶的火山噴發后不久收到相關信息。”
泰生解釋,有了這個探測站,根據火山距離,新加坡將能在約半個小時到三個小時左右,收到相關信息,供有關當局盡快著手收集資料、進行風向與模擬分析等。
本區域約有百座火山
泰生前天在由國家環境局、衛生部以及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聯合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南大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預計將在今年底前安裝五個次聲波探測器,這將是東南亞能夠探測火山噴發的次聲波探測站。
“之后我也打算逐步增加另八個次聲波探測器以鞏固與加強這個探測站的能力。”
一般上,低于20赫(Hz)的音頻被稱為次聲波,火山噴發、地震、雷電、風暴、海嘯等都有可能發出這類低頻率波。人類的聽覺范圍一般在20至2萬赫之間。
本區域有約上百座火山,氣象署災害風險評估單位副署長邵美君博士在記者會上指出,光是印度尼西亞就有24座火山。
自去年9月起,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錫納朋(Sinabung)火山就不時噴發。今年2月時,印尼東爪哇的克盧德火山(Mount Kelud)也曾在深夜大噴發,而中爪哇省的默拉皮(Merapi)火山也在上個月黎明前噴發,火山灰散落在15公里范圍內。
不過,環境局污化管制處署長鄺炳強指出,印尼火山噴發至今并未對新加坡造成直接的威脅或影響,不過相關部門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
新加坡氣象署一直以來都與各大海內外研究所緊密合作,以獲得最新的火山噴發消息。此外,氣象署也通過衛星探取火山灰信息與擴散程度;通過風廓線雷達了解風向;并通過使用美國與澳大利亞火山灰咨詢中心所使用的HYSPLIT氣象模型分析系統就火山灰的散布、成分進行分析等。
氣象署目前也正在測試另一個由英國氣象署使用的NAME氣象模型分析系統,希望能輔助HYSPLIT氣象模型分析系統的不足之處。同時,氣象署也打算在今年內建造自己的風廓線儀系統,以提升風向探測能力。
火山爆發后,雖然火山灰不一定會飄至我國,但也有可能根據風向、距離與噴發程度,在一至六天內飄至我國。鄺炳強指出,上述的各類探測與模擬系統都有助新加坡快速收集數據進行分析,為新加坡爭取一些時間啟動應對措施。
衛生部公共衛生總司長王睦貴醫生說:“雖然有些資料顯示火山灰對人體的危害比煙霾顆粒來得小,但謹慎為上,衛生部決定將火山灰產生的影響,與霾害等同視之。”
能“飄至本地的火山灰一般為直徑10微米以下的懸浮顆粒(PM10)。衛生部網站資料顯示,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火山灰懸浮顆粒可通過鼻子與喉嚨進入肺部,大于10微米的顆粒則有可能刺激眼睛、鼻子與喉嚨。
本地上次因外國大型火山噴發而受影響是在1991年6月。當時菲律賓皮那圖波(Mt Pinatubo)火山爆發,灰燼飄到新加坡,使空氣素質從良好水平降至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