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里本地教員比例較低的現象,國大常務副校長(學術事務)兼教務長陳永財教授指出,國大多年來一直有通過不同管道培養(yǎng)本地執(zhí)教人才,并積極邀請旅居國外的新加坡學者加入國大。對于一些人對外籍教員一概而論,他則反駁說,很多外籍教員對新加坡的貢獻其實不亞于新加坡人。
為了提高國際聲望和教學水準,本地大學吸收外籍師資力量,但這并不意味新加坡忽視培養(yǎng)本地人才留校執(zhí)教。事實上,自1979年至今,已經有多個“輸送管道”為本地大學培養(yǎng)執(zhí)教人才。
國大常務副校長(學術事務)兼教務長陳永財教授前晚于國大李棕體藝中心舉辦的“國大學生會論壇2014:大學的理念”上談及本土和外籍大學教職員工比例時,表達上述觀點。
論壇由國大學生會舉辦,意在討論大學在現今科技和社會發(fā)展格局下,所應該完成的使命。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英蘭妮是論壇嘉賓,《海峽時報》特別任務總編輯韓福光及國大教務長陳永財教授擔任論壇主講者。
前晚共有180余人參加論壇,包括國大師生和校友。
有出席者就針對《海峽時報》日前一篇報道中,指新加坡大學本地教員比例較低的現象提出疑問。
國大獎學金得主回流率不高
陳永財教授回應說,一流的教學團隊需要多元化,但國大作為一所新加坡大學,也必須有新加坡核心,在國際化的同時履行國立大學的責任。事實上,長久以來都存在本地和外國教員比例的問題,國大自1979年贊助共650名獎學金得主去外國攻讀博士學位,希望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回流,成為國大的中堅力量。
陳永財教授說:“雖然回流率并不算高,但現在還是有200多人留在國大執(zhí)教,約40人擔任領導角色。”
陳永財教授也指出,國立大學也在積極尋找在外國、學術上有成的新加坡人,爭取讓他們回國執(zhí)教。國大也的確通過這一方法爭取到了一些旅居國外的新加坡人加入國大師資隊伍。
陳永財教授也表示,一些本地教員對外籍教員一概而論的評價令他“感到失望”。他說,很多外籍教員“甚至比本地人還要本地,對新加坡的貢獻也不亞于一些新加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