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網了解,新加坡就業薪資水平很高。何家沖,是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的一個行政村,位于豫鄂邊界的大別山深處,面積約20平方公里,居民1200人左右,主要是何姓和王姓。
何家沖2/3以上土地是山地,大部分可耕種田地位于丘陵、山谷。夏季氣候濕熱,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稻成為這里的主要農作物。地處河南,卻以大米為主食,讓何家沖有了南方的色彩。
何家沖90%以上的青壯年勞力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大規模外出務工,村民們的足跡遍及以北上廣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外出務工改善了村民的經濟條件,不少去北京、天津開小吃店的村民年收入過10萬。富裕的村民推掉傳統的土坯墻瓦房,新建紅磚白墻的樓房,用上空調冰箱洗衣機,有的甚至離開山村到縣城和市里去買房定居。
去新加坡務工時,何彩龍已經40歲,兒子上小學,女兒才出生6個月。“當時實在是舍不得,但在家掙不到錢,要養活一家人,必須找個出路。”何彩龍說。在去新加坡之前,何彩龍是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眾多泥水匠中的一個,專門給人建房子。從一位農民工到外派勞工,何彩龍認為這種轉變不僅是錢掙得更多了,也改變了對工作的認識,“在新加坡做水電工,不會受歧視,權益有保障,覺得勞動很體面。但離家太遠,還是希望有一天回到家鄉,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
何家沖的泥水匠
在過去的農村,孩子一到成年,父母就會安排一個行當,讓孩子自立門戶。家里兄弟七人,有學廚師,有學木匠,何彩龍在父母的安排下學了泥水匠,這在農村是一份很不錯的職業。“學泥水匠也有拜師儀式,向師父領一套工具,就跟著學砌墻,剛開始手上被磚和石頭磨出一排排水泡,晚上回去用針挑破了,第二天接著干活兒。”何彩龍回憶當學徒時的經歷說:“我以為一輩子就在農村與水泥和磚打交道了,沒想到有朝一日會出國打工。”
“當時太窮,家里沒掙錢的機會。1990年我結婚,要蓋新房子,向信用社貸款500,加上手里的做泥水匠攢的錢,買了建材,自己動手建的房子。”結婚之后,何彩龍就去江浙一帶打工掙錢還貸款。“那時候打工,一天累死累活,工資也就三五十塊錢,每到年關,就要找老板討工資。”據何彩龍描述,有一年臘月二十七,老板還不給結算工錢,他和幾個老鄉跑到老板家門口堵了兩天兩夜才要到工錢,回到家已經是年三十。
2007年秋冬季節,何彩龍在一處建筑工地打工時,聽說有公司正在招工去新加坡,就蠢蠢欲動。“當時女兒才出生6個月,老婆堅決反對我去報名。但在家打工收入太低,我在工地上一天就50塊錢,到年尾了工錢還不好討。我就去勞務派遣公司報名,公司送我去杭州培訓了一個月,還參加了考試。沒有泥水匠的崗位,我只好選擇木工,雖然從來沒有做過,但還是通過了考核。我偷偷找出家里的存折,將僅有的幾千塊錢取出來去辦了護照和簽證。”
在新加坡當水管工
“離開家時很果斷,踏上飛機心里又十分不舍,尤其是女兒還小。在新加坡過了一個春節,雖然華人不少,到處能聽到普通話,但沒有家里那樣熱鬧的氣氛,看不到春聯、鞭炮,在那里也沒有親人朋友可以互相拜年,非常想家。”尤其是初到新加坡沒多久,何彩龍就遭遇一次意外,從三層樓高的腳手架上跌下,幸虧情急之下抓住一根鋼管,才沒有受傷。何彩龍說,“到了別人的國家,沒有熟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就讓家里裝了電話,每天晚上都打電話回家。”
第二年起,盡管回國的往返機票要五六千塊,何彩龍也堅持每年春節回家,“出國打工是為了掙錢,到了國外才覺得,錢是掙不完的,能回家吃一碗家里的飯菜卻是很難得的”。
在新加坡,何彩龍需要克服的不僅僅是思鄉之情,還要面對新的工作環境的挑戰。“新加坡的所有工作都有嚴格的標準,不像我在國內當泥水匠那樣,基本是靠師父傳授的經驗,我在新加坡裝一根水管都要看圖紙和操作指引,我需要重新學習。”何彩龍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花了近一年時間才完全掌握。
一年之后,何彩龍已經成了一名熟練的水管工,可以獨立接活。何彩龍說:“這幾年國內的工資水平漲得很快,但新加坡不僅工資水平高,而且環境相對優越,我雖然是一個水管工,但工作時間很自由,每周工作五天,法定節假日可以休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