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留學網訊:超過1000名國立教育學院生參加了2011年的這項調查。調查顯示,只有少數將教學視為踏板,或是金錢考量才選擇執教鞭。
前年一項調查顯示,近96%的準教師是基于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感,或是對教學感興趣而選擇成為教師,只有少數將教學視為通往其他職業的踏板,或是出于金錢考量才選擇執教鞭。這一結果與2009年的另一調查結果相似,超過1000名國立教育學院生參加了2011年的這項調查。
教育部長王瑞杰昨午出席國立教育學院本屆首場教師就職典禮時說,他很高興見到教師是為了“正確的理由”加入教師隊伍。他說:“這很重要,因為研究顯示,有正確教學動機者將更為投入,留在該崗位的時間也更長!彼粲踉谧處煏r刻緊記他們宣誓成為教師的初衷,以此作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導航。
2037人今年加入教師隊伍
今年,共有2037名教師加入教師隊伍。本地現在有超過3萬3000名教師。
昨天,共有460名中學和初級學院教師宣誓就職,其中一名是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得主陳煒雄(28歲)。他是本屆大學畢業教育專業文憑課程(中學)學生中,成績和實習表現的,獲頒國立教育學院金牌獎、新加坡教師總會獎以及新加坡教師總會書籍獎三大獎項。
陳煒雄上周起正式開始在德賢中學(North View Secondary School)擔任華文教師。他也是《聯合早報》專欄作者之一。他受訪時說,他在講華語的家庭長大、受儒家思想熏陶,從小立志當華文教師。求學時期,一有機會,會到不同中學去做代課教師,累積教學經驗。
初級學院畢業后,陳煒雄先后到上海和香港深造。在海外念書的日子,讓他對自身的新加坡華人身份有了另一番感悟,之后還受邀將這份感悟寫成文章。這篇文章如今收錄在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英文版本中。
對于眼前的教學工作,他受訪時表示僅有兩個期望。他說:“在本地這樣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環境,從事華文教學不容易。我只希望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學到語文知識。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培養他們的領導能力,加強他們的品格教育!
原來陳煒雄的母親受鼻癌折騰長達10年,在他19歲時離世。陳煒雄一家在這期間獲得許多人的援助,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發。“我希望讓我的學生明白,世界上還有很多比他們更不幸的人,因此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幫助別人。”
跟陳煒雄一樣,友諾小學“德育在于行動”(Values in Action)協調教師譚欣怡(26歲)同樣對學生的品格教育非常重視,在任職短短兩年期間已為學校設定了完善的品格教育框架,將品格教育有效地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的各個科目中,還讓學生實踐日常所學,為學校周圍的社區居民服務。
昨天,她和四名35歲以下的新晉教師一同獲頒“杰出青年教師獎”(Outstanding Youth in Education Award),是五人當中年紀最輕的。譚欣怡是教育部獎學金得主,大學時期修讀心理學,現經常在教學中實踐從前所學。她說:“研究顯示,擁有某些特質的孩子更易成功。我很慶幸能有機會看到從前所學的這些理論,在我的學生身上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