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各類化學技術、機械技術與能源技術合而為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巧妙結合現有技術,利用雨水與光能生產氫氣發電,有望在未來為本地提供另一潔凈能源選擇。
新加坡留學網獲悉:國大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與工程科學學科助理教授蔡建永博士與他的五人團隊,自2012年初開始進行這項三合一技術系統研發,即光催化(photocatalysis)、電解(electrolysis)與光伏(photovoltaic)的結合研發。
當陽光照射在太陽能板上時,太陽能將被轉換為電能,用來驅動三個約一公尺長的反應器管中的電極(electrode),將反應器管內的雨水分解為氫氣與氧氣。
蔡建永日前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我們也在反應器管中加入光催化粉末,以便加快雨水分解成氫氣與氧氣的速度。”
氧氣過后會被釋放進空氣中,而氫氣則可儲存起來,用來發電。
每個反應器管每小時可生產約40公升的氫氣,三個反應器管一同投入運作,相信每小時可生產100至120公升的氫氣。這足以用來驅動一般組屋的一層樓公用電燈,每年節省約1000元至1500元。
蔡建永解釋,一些機構或其他學府可能也在進行類似研究,但將三個系統結合起來并做得有一定規模的,相信只有他們。
蔡建永已在工學院一棟大樓的屋頂安置整套系統,成功進行測試。他告訴記者:“或許有人會說,反正可直接用太陽能來發電,何必轉換為氫氣,但我們覺得這其實是為大家提供另一潔凈能源選擇。”
“我們現在還在繼續提升這個系統,希望了解還能如何進一步加大氫氣生產。若系統的研發進展順利,并可大量生產氫氣,它將不僅可安置在組屋頂層,用來驅動組屋公用電燈,還可放置在蓄水池上,充分利用空間生產氫氣,甚至更可減少發電廠對天然氣的依賴,改而使用氫氣。我預計若一切進展順利,未來五年至十年說不定就能看見成果。”
涂抹特別納米添加劑
延長降溫板適用性
另一方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旗下的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簡稱ICES)的兩名科學家目前也在進行另一項技術研發,在可起到降溫作用的屋頂降溫板上,涂抹一層特別的納米添加劑,以延長降溫板的適用性。
領導這項研究的薩亞南達(Barik Satyananda)博士受訪時說:“市面上售賣的屋頂降溫板可用上十年左右,可將九成的陽光反射開,以降低屋頂的溫度。”
“但隨著菌類生長、潮濕空氣的腐蝕、灰塵污染等因素,過了兩三年,這些降溫板的陽光反射能力可能會下降至55%左右,因此我們決定研發一種添加劑,來預防菌類與灰塵等粘在降溫板上,從而確保屋頂降溫板的反射功能不會下降。”
薩亞南達向本報透露,初步研發結果顯示,他們所采用的含氟聚合物顆粒(fluorinated polymer particles)可做到這一點,但還需進一步提升技術,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市場,讓公眾與建筑商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