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陳篤生醫院會安排一名擁有護士專業背景的家康雙管護訊經理,跟進每名病患的情況約六個月。期間,經理會每周定時通過電訪、家訪的方式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病情發展,并給予他們醫療建議。
將醫療護理監督與社區關懷服務合二為一,陳篤生醫院推出家康雙管護訊服務,為已出院但患有多種長期慢性疾病的患者免費提供全方位持續照料,降低他們再次入院的概率的同時,也確保病患在家中也能獲得來自醫院與社區的關懷與照顧。
陳篤生醫院是在去年8月,測試性推出家康雙管護訊服務(Virtual Hospital)。那些一年內進出陳篤生醫院至少五次、患有至少兩種慢性疾病的病患,將獲院方介紹,加入這項計劃。至今已有80名患者受惠。
院方會安排一名擁有護士專業背景的家康雙管護訊經理(Virtual health manager),跟進每名病患的情況約六個月。
期間,這些經理每星期會定時通過電訪、家訪的方式了解這些病患的身體狀況,病情發展,并給予他們醫療建議。
由于這些病患患有多種疾病,每天所需服用的藥物較為復雜,因此視病人需求而定,家康雙管護訊經理也會與藥劑師一同上門為病患整理每日所須服用的藥物。
家康雙管護訊服務顧問,也同是陳篤生醫院呼吸系統與危重癥醫學高級顧問醫生阿比舍加納德(John Abisheganaden)副教授昨天在記者會上說:“在過去六個月,我們已看見一定成效。有三成的病患沒再住院,六成的病患能在家控制病情,無需前往醫院的急診科接受任何緊急治療,算是將不少病患前往急診科的次數減少一半左右。”
家康雙管護訊經理除了是病患與醫院之間的橋梁外,同時也扮演為病患與各類社區關懷服務,穿針引線的角色。
病人情況穩定后 介紹給社區組織
視每名病患的健康狀況與需求而定,家康雙管護訊經理會將他們介紹給各類能輔助他們,或是為他們提供日常照料、監督他們服藥的社區組織,例如社區發展理事會、家庭服務中心、慈善團體等。
這些組織會安排義工前往陳篤生醫院接受培訓,過后成為家康雙管護訊經理的“眼”和“手”,照看這些病患,待病人情況穩定時,將他們交由社區組織給予適當的照料。
邸婷(31歲)是其中一名家康雙管護訊經理。
她認為這份工作的其中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與病患建立互信關系,他們有些是獨居老人,較少與人接觸,因此對陌生人有戒心。“我曾被一名年長病患拒于門外,但在不斷努力下,這名病患終于開門讓我進屋,為他提供醫療咨詢,幫他整理每天所需服用的藥物。看見病人的健康穩定,人變得開心,我也非常開心,從中獲得很大滿足感。”
75歲的杰拉德(Gerard Palaniappa)是其中一名在這項服務下受惠的病患。他在2007年患上前列腺癌,聽力也受損,去年進出醫院急診科不下30次。
但自從家康雙管護訊經理胡世鈺(33歲)定期上門給予他醫護咨詢,監督他服藥后,杰拉德今年至今僅入院兩次,日常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
減輕急診部門病患數量
阿比舍加納德解釋,在推出這項服務前,醫院一般不太跟進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情況。但當發現只要能讓這些病患在家中適當調理、按時吃藥,有人適時給予照料與關懷,病情得到控制,并能恢復正常生活時,院方決定推出這項服務。
他預計,每年前來醫院求醫的病患中,有七八百名屬于這類情況。
家康雙管護訊服務總監,也是陳篤生醫院持續與社區醫療護理科部門副主任的陳國良相信,長遠來看,這項服務能惠及這七八百名病患,除了對病人本身有利外,也有助減輕急診科所面對的龐大病患數量。
目前,提供家康雙管護訊服務的小組里只有兩名家康雙管護訊經理,照看80名出院病患。陳國良透露,他們有意在今年底前,多增一名家康雙管護訊經理,將所能看顧的病患人數增至12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