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為留學生提供住宿的新加坡婦女,以“只要捐一萬元給校方,孩子就能進小學就讀”的謊言,欺騙一對中國籍夫婦,被判罰5000元。根據案情,一對蔡姓夫婦想讓兒子到新加坡念小學,2009年初向一新加坡女士詢問有關入學的程序,之后該女士通過朋友李某輾轉找到一家承辦學校活動公司的老板,在多方努力下,蔡某的孩子于2009年8月后順利入學。但李某在與蔡夫婦打交道的過程中,表示要成功進入學校,他們就得向學校捐一萬新元,并承諾新加坡教育部或新加坡學校在接受捐款之后,會開發票給他們。2009年8月,在孩子填了一大堆新加坡小學入學資料后,蔡先生也開了一張一萬新元的支票,但始終都沒有見到發票的蹤影。
因為國內目前的教育現狀,致使國內想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而新加坡自然是家長心目中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因為新加坡有著特殊的漢語、英語的雙語優勢,第二新加坡和中國離得不算遠,第三新加坡仍然是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和傳統,孩子不至于完全成為一個“香蕉人”。記得今年三月我們剛到新加坡,次去超市買各種生活必需品時被收銀員問道:“你們剛來吧,現在新加坡到處都是你們這樣的,帶著孩子來讀書,你們那不好嗎?”當時我被問地一頭霧水。在新加坡住了快三個月,通過和學校的接觸也漸漸明白了這話語背后的涵義。老實說,現在的新加坡人多半不喜歡國內的孩子來這里讀書,搶占他們的教育資源不說,抬高了房價、租金,抬高了車價,抬高了新加坡人日常的生活成本。但有意思的是,在新加坡就有人正好利用國內家長希望送孩子到新加坡讀書的這種急切心理,偏偏用“贊助費”的說法來引誘家長上鉤。
“贊助費”這個詞,對于國內的家長來說太熟悉了,孩子想到優質資源學校去讀書,家長不破費點怎么可能,但如何才能讓這個錢掏得有名堂,于是有了 “贊助費”這個詞,這也不知道誰始作俑者,但大家至少都明白啥叫“贊助費”,說白了就是拿錢給孩子換個讀書的機會。
在國內通過“贊助”的形式,就能把孩子送進某所學校,家長自然在所不惜。記得曾經有個企業老總說過他當年想把孩子送進東城區一家名小學,說找秘書去談給學校贊助20萬,但后來還是沒有成功。那些想盡辦法希望把孩子送到新加坡讀書的家長,一聽新加坡學校也可以通過“贊助費”獲得入學資格,覺得只要能辦掏錢就是“小事一樁”。
針對這起案件,新加坡教育部一名發言人表示,新加坡教育部嚴禁買學額,新加坡所有學校校長都知道,不論是在什么樣的狀況下,校方都不會以買賣或接受捐款的方式交換學額。該發言人強調:“教育部并沒有和招生代理合作,也沒有授權招生代理為有意進入本地正規學校就讀的外國學生,開辦預備班或是提供其他服務。”
新加坡教育部對于外國學生讀書有很多的要求和限制,有意的家長可登錄新加坡教育部網站瀏覽有關外國學生入學的網頁,或是撥電話熱線+65 6872-2220進行詢問。
每年6月底新加坡小學開始啟動次年新生入學報名注冊工作,這里提醒一下,新加坡小學的新學年開學日期是每年的1月2日,我們國內傳統的9月新學期開學,其實是新加坡中小學某一學年的第三學期,無論從教學的進度還是孩子的適應能力方面看,這時間插班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