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網訊:新加坡政府打算制定一套社區糾紛解決框架(Community Dispute Resolution Framework),賦予鄰里調解機制更大的執行權和約束力,制止那些以往并不算抵觸法律的滋擾行為。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代部長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黃循財昨天訪問軍港區后,接受記者訪問時透露,文社青部和律政部正在合力研究制定新框架,考慮強制涉及鄰里糾紛者接受調解,以及規定滋事者必須遵守調解方案。新框架幾個月后將會公布更多詳情。
黃循財透露,政府還沒有決定是否新設一個機構來處理這個問題,還是改進現有機制。
鄰里糾紛層出不窮,深夜噪音、寵物劣行、難聞油煙,以及衣物滴水等,如果持續發生會讓人不勝其煩。尤有甚者,一些鄰居的關系鬧僵后,更會想方設法走法律漏洞,故意滋擾對方。受害者即使報警求助,警方一般也會因滋擾行為不抵觸刑事法,而無從制止有關居民的不良行為。
目前,律政部屬下有一個社區調解中心(Community Mediating Centre),負責處理鄰里糾紛事件,但它的局限在于涉及糾紛的居民必須要自愿接受調解,否則中心即便受理,滋事一方如果不現身,中心也無可奈何。
探討立法制止居民滋擾行為的建議由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去年9月首次提出。他建議明文列出哪種滋擾行為違法,并以法律制裁違法者。
黃循財說,我國每年有大約600到700起這類投訴,其中70%經過調解后獲得解決,但其余30%卻仍然懸而未決。其中一些個案非常復雜,耗費了許多人力和時間仍不見成效。一些則在調解初期雖然略有好轉,但過了不久又故態復萌。
目前政府正在探討一些可行的方案,首先是強化個別程序,評估哪些個案需要授權有關機構強制滋事者接受調解。再者,進一步探討一個新機制,確保在調解后所達成的協議,得到涉及糾紛的雙方確實履行,否則就算違法。
但黃循財說,目前一切還在概念性階段,確切執行的方式和細節還有待敲定。他說:“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強化有關的法律不難,但這樣做卻可能會在無意中導致人們凡事都選擇訴諸法律,而不先私下尋求解決的方案。”
黃循財表示,政府還是希望人們自己解決鄰里糾紛,互相容忍和多為別人著想,這樣對鄰里和社區都比較好。唯有那些屢勸不聽、調解無效的個案,為了受害者權益,才需要啟動這個機制。
他說:“過多法律框架將會削弱社區自發解決問題的精神。但缺少法律約束又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此必須找到最適當的平衡點。”
目前英國和香港都有類似解決社區糾紛的機制,黃循財說,政府將會參考各地的做法,然后再配合我國國情制定一個有效的框架。
黃循財昨天一早在三巴旺集選區議員維凱和李玉云的陪同下走訪軍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