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蓬勃發展,富豪人數隨之增加,與此同時,亞洲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生存底線以下,慈善事業在亞洲的發展挑戰不再只是籌得更多善款,而是如何“聰明”地使用善款,通過創新方法發揮更大社會影響力。
據《聯合早報》網站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亞洲社會企業與慈善事業中心前天舉辦研討會,與新加坡及海外慈善事業相關人士和學者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方法發展本區域的慈善事業。
主持研討會的是國大亞洲社會企業與慈善事業中心高級客座研究員羅伯·約翰博士。他說,人們一說到慈善,最直接的聯系就是籌錢,善款“有去無回”,沒有回報;如今,慈善事業發展進步、多元,慈善機構設法使用各種“工具”,達到長期的社會改變的目的。
慈善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hy)、社會效應投資基金(impact investing fund)這些在歐美興起的慈善金融模式已在亞洲萌生;也有更多基金會推行“策略慈善”,在有明確目標的前提下,融合創業精神、善心和熱心,推行慈善項目和計劃。
他特別稱贊新加坡社會基金會(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of Singapore)、連氏基金會、賽馬博彩管理局(Tote Board)在策略慈善方面表現出色。
羅伯·約翰博士在他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訪問了來自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40名慈善機構,深入了解他們的慈善動力。他認為,新加坡是一個“慷慨”社會,有健康的慈善環境和態度,而且新加坡每六戶家庭中就有一戶擁有百萬資產,讓新加坡更加“特別”。
他說,新加坡的慈善挑戰是定義慈善的目的以及范圍,多少用于國內,多少用于區域和以外。新加坡也應在區域內推行慈善機構的監管和提高透明度方面,扮演領導角色。
根據凱捷顧問公司(Capgemini)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RBC Wealth Management)去年發布的報告,亞太區擁有至少100萬美金可投資財富的富豪人數在增加中,前年增加了1.6%至337萬人,首次超越北美洲,成為全球聚集最多富豪的地區。
盡管如此,由美國富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發起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運動,即捐出一半的財富用作慈善事業,在亞洲卻無法引起共鳴。
對此,羅伯·約翰博士說,行善對美國富豪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而亞洲人對財富的看法不同,很多富豪是代致富者,他們想把財富傳給后代,很多也抱有“樹大招風”的想法,不想人們知道財富的積累方式。另一方面,亞洲是否有足夠的能夠善用捐款的優秀公益機構也是因素之一。
他建議,亞洲不應照搬同樣的模式,應找出適合這個文化環境的類似模式,鼓勵富豪行善。
羅伯·約翰博士新加坡的慈善挑戰是定義慈善的目的以及范圍,多少用于國內,多少用于區域和以外。新加坡也應在區域內推行慈善機構的監管和提高透明度方面,扮演領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