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網訊:訪客可參觀臺北“逃生體驗營”,了解各種逃生設施,包括如何打開車頭逃生門。港臺新的地鐵資助架構各有不同,新加坡三年前修改資助架構,今后采用的框架更趨向于臺北捷運模式。臺北捷運公司是一家公營公司,臺北市政府是最大股東,持有公司73.75%的股份。臺北市政府賦予臺北捷運多項經營權利,如聘用人員、進行日常維修等。不過,地鐵列車、信號系統、軌道等營業資產,是政府以出租方式供它使用。
臺北捷運在營收取得平衡之前,每年只須繳付象征性租金,之后政府以每年營收和盈利的比率算出租金額。去年,它繳付的租金包括了營收的3%和盈利的50%。過去12年,臺北捷運繳付的租金,多達304億零100萬新臺幣(約12億7000萬新元)。這筆租金撥入“重置基金”,用作添購或更新資產,目前為止已支出約89億7000萬新臺幣(約3億7000萬新元)。
濱海市區線資助模式與臺相似。新加坡興建中的濱海市區線的資助模式和臺北相似。標得地鐵線經營權的新捷運,今后須支付陸交局一筆執照費。陸交局接手管理營業資產,包括地鐵列車、信號系統、月臺玻璃屏門和冷氣系統等。按照新的資助架構,陸交局會把執照費撥入新設的儲備基金。此外,地鐵經營執照從現有的30至40年縮短至15年,業者比目前更常接受評估。現有地鐵線采用舊的資助架構,即地鐵基礎建設由政府鋪設,首批列車由政府提供給業者使用,包括這些列車在內的營業資產權歸地鐵公司所有。在臺北,車票收入全數由臺北捷運收取,占總收入86%,其余收益來自廣告、停車場、地下街和零售店業務等。去年的扣稅前盈利為8億8100萬新臺幣(約3700萬新元)。這個從車資、廣告、零售店賺取收益的經營模式類似新加坡地鐵公司。有別于臺北捷運,SMRT和新捷運是上市公司,去年財政年前者的扣稅前盈利為1億4690萬元,后者為2305萬元。
香港鐵路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負責興建及經營香港所有地鐵網絡,也持有在地鐵站所處地段發展產業的權利。一般上,它會與其他發展商合資在地段建造購物中心和住宅等,從中賺取收益。公司的最大股東是政府。在新加坡和香港,車資上調往往觸動民眾敏感神經。隨著物價和水電費上漲,臺北捷運和其他公交業者一樣,面對營運成本增加的壓力,但過去十多年它卻從未調整車資。市政府沒有給予經濟輔助,由公司自負盈虧。不過按照中央法規,各縣市政府必須從預算中補貼老人及殘疾者車票,以讓他們享有半價優惠。本地優惠車資費用由業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