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感動過我們,給予我們希望,并使我們與其他人緊密相連的記憶,有些記憶溫馨,有些心酸,有些苦澀。新加坡記憶工程邀請您分享這些記憶,共譜一個新加坡故事。
張學勤初到新加坡時雖然也會寂寞與不適應,但每個周末的圖書館之行,總能讓他的心踏實下來。這么多年過去了,回想當初,他還是覺得圖書館給他溫馨的感覺,始終如一。
22年前,張學勤只身一人來新加坡打工。那時候他在本地沒有親朋戚友,更沒有錢,舍不得打長途電話回家,每到周末總有說不出的寂寞。他每個星期最期待的,就是到住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翻書、借書。
“那時候一次只能借四本書,兩個星期內歸還。我是這樣計劃的,每次借一本圖片性質的書、一本雜志、一本武俠小說、一本傳記。兩個星期內就能讀完。然后再借。
認識新加坡
。⒛菚r就這樣讀了不少書,學了很多東西,例如有關畫畫、攝影、電影、電視、經濟、歷史。我對新加坡的很多了解也是那時候積累的。”
現年已經58歲的張學勤早已入籍,他的家庭與事業都在這里,生活也在這里,每天十分忙碌,F在他已很少去圖書館了,回憶起當年在圖書館度過的每個周末,他喜歡用“溫馨”兩個字來形容。
在還沒來新加坡之前,他已經對這個國家公共設施有所耳聞,沒想到圖書館是那么的完善。無論設施或是收藏的書籍,都讓他很滿意。
他還記得剛來時住在老板位于丹那美拉的家中,雖然不適應新加坡潮濕悶熱的氣候,卻也不想經常開冷氣,給老板增添更多負擔。這也使得他喜歡周末到附近勿洛圖書館。
到圖書館慢慢選慢慢看
“圖書館里很涼快,我會到二樓的成人區翻書,找到幾本比較滿意的書就找個地方坐下來,慢慢看,慢慢選。”
那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即使在周末,圖書館的人也不算多,張學勤選好了書,有時候坐在沙發上,有時沙發都坐滿了,他也很隨性的在書架之間找個明亮的位置席地而坐。
他說,那時候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同事也還沒對他卸下心防,讓他心里缺乏安全感。“但我一到圖書館,翻開那些書,心就安定下了,忘我地看書,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選好了書,張先生有時會到勿洛中心的超市購買日用品,有時也會到民眾俱樂部打籃球,或是去游泳,努力讓自己的周末充實起來。
有時星期六放工之后,他也會到公司附近的圖書館。他喜歡選好書后,躺在附近的草坪上,一邊看別人踢球,一邊翻書,就像張學勤說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也許是因為有這樣的記憶,他一直覺得圖書館是個非常溫馨的地方,后來妻兒來新后,他也會把他們帶到圖書館,那又是別樣的溫馨。
華文啟蒙之地
更多的人對圖書館的記憶是對從前人與事的懷念。華文老師張淑華說,圖書館可以說是她的華文啟蒙之地。
“其實我從小大多是讀英文書的。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要求我們做專題作業,我們幾個人一組到附近的宏茂橋圖書館找資料,我有時候會自己偷溜到其他書架,有一次看到三毛的小說,在那以前也曾經聽說她是個很有名的作家,但卻從沒有閱讀過。那次鬼使神差的翻開來,也就是那幾年,我開始愛上華文文學!
張淑華后來獲得教育部獎學金修讀華文,當了華文老師。
相信很多人多多少少會對圖書館有些記憶。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圖書館提供一個免費看書、借書的地方,讓人們有片刻的忘我與沉淀,那樣的感覺應該是“溫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