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網訊:新加坡為了準備遷入新的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本月29日(星期五)起關閉。博物館珍貴的館藏下次重現公眾眼前,將與三副恐龍化石一起展出,“定居”2014年開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RMBR)的標本經歷過一段顛沛流離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這些從英殖民地時期開始累積的標本經歷了數次搬遷,從科學館移至亞逸拉惹的排屋,又搬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武吉知馬校區,再被南洋大學收容。這些標本后來于1988年落戶國大理學院至今長達25年,因此這次的“搬家”工程是歷來規模最大的。
收藏超過56萬件
本地和東南亞標本
博物館目前占用理學院其中一棟建筑的三層樓,其中一層樓設為公共展館,其他樓層分為館藏儲藏室及研究設施。發展到今日,博物館收藏超過56萬件本地和東南亞的標本,包括甲殼綱動物(crustacean)、鳥類、哺乳動物、昆蟲、浮游生物(plankton)和植物等。博物館的四名館藏管理員賴惠卿、林國平、陳雄杰和蔡建順不僅負責保養標本,接下來為搬遷做準備的龐大任務也主要落在他們的身上。
賴惠卿是四人當中資歷最深的管理員,她為這批標本服務了30多年,曾參與之前的三次搬遷。雖然經驗豐富,但過去25年來增添的標本數目不少,她認為這次的工程挑戰。
林國平說,把標本從理學院移至國大文化中心毗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新樓是整個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相對簡單的步驟。在這之前,他們要先清理標本,把外借或放錯位置的標本找回來,然后再做清單。
對管理員而言,確保標本能在搬遷之前物歸原位,并非易事。這些年來,有一些標本被其他機構或研究員借去,國大的學生在上課時也時常使用標本。好比圖書館的書有時會遺失或擺錯位置,博物館的標本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陳雄杰說:“慶幸的是,自我們去年中開始做整理工作以來,我們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找到了許多原本不知‘身在何處’的標本。”
管理員現在也忙于和新博物館的展廳設計團隊商討日后要選用哪些標本做展示。目前的公開展館面積僅200平方公尺,只能展出1%的館藏,但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面積多達2250平方公尺,可放置更多展品。
在斟酌的過程,管理員除了考慮展品的“吸睛”效應,更重視選出能道出本區域自然歷史演變的標本和物件。被問及最想讓人見識哪個“心愛”的標本,蔡建順笑著道:“如果由我們做主,應該不會把標本展示出來,因為會擔心標本被損壞。”
雖然還有許多籌備工作要進行,但管理員都期待搬遷,希望標本以后能“入住”設備更完善的新館。常到訪博物館的人也向記者反映了類似的心情。從中學起就是博物館常客的蘇佳鈺(22歲)說:“肯定有一點不舍,但搬去更大的場館是好事。到時,大家就會有機會見到更多珍貴的館藏。”
從今天至22日(星期五),博物館每天各舉辦中午和晚上兩場為數15人的導覽活動,邀請資深的講解員帶領公眾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兩周前通過面簿網頁為活動做宣傳,結果反應熱烈,在大約一個星期內報名幾乎滿額。